廚餘,泛指所有被丟棄的食物,包括了「還能吃」和「不能吃」,當中有些是「可避免」,有些則是「不可避免」。
香港每天產生大量廚餘,高踞本地都市固體廢物量之首。根據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2021年全港堆填區每日接收3,437公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量三成。
當中,家居廚餘佔大多數,接近七成,共2,342公噸。即是說,每一個香港人都有作出「貢獻」。
以全港人口計算,香港人每年每人丟棄115千克家居廚餘,而世界人均家居廚餘量只有74千克,香港的數字足足高出五成!
不要以為香港屬高收入地區,廚餘量自然偏高。根據聯合國資料,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家居廚餘量亦只有79千克。看來,香港人真是「大嘥鬼」!
廚餘最終只可送往堆填區?非也!
廚餘其實是另類資源。世界不少地區都有回收廚餘,例如將廚餘轉化為家禽飼料、堆肥、燃料等。
香港於2021年的廚餘回收率只有約5.3%。對比亞洲其他城市,新加坡的回收率達19%,南韓更是廚餘回收的「模範生」,回收率高達95%。
南韓早在90年代已推行廚餘回收,香港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並已逐步推展回收網絡,相繼於屋邨屋苑、大專院校、商場、街市、副食品批發市場、餐廳和酒店等推出不同的廚餘回收試驗項目。
香港本地回收得來的廚餘會運往O ‧ PARK1,這是香港首個大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透過厭氧分解技術,廚餘在缺氧環境下會被微生物分解,再轉化為可用於發電的生物氣(即沼氣),而轉化過程中的殘餘物則會轉化成肥料。
現時, O ‧ PARK1每日可處理200公噸廚餘。加上將於2024年啟用的O ‧ PARK2,香港處理廚餘量將提升至每日500公噸。然而,相比每日產生逾3,000公噸的廚餘量,可說是杯水車薪。
再者,再多的廚餘回收設施、再方便的回收途徑,若不從源頭減少產生,只會帶來「愈方便 愈棄置 愈要更多回收設施」的惡性循環。因此,廚餘回收設施只是必要的輔助解決方法,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人人皆實踐「斷‧捨‧離」低碳飲食習慣,從源頭減少廚餘。
食物到達我們的餐桌上,其實只是整個「食物旅程」的中段,在此之前,是種植、飼養、加工、包裝、運輸、烹煮;在此之後,是棄置和處理。
現時香港食品主要依賴進口,而處理廚餘則主要靠堆填。即是說,「食物旅程」從遠方的農田和農場開始,直至到達我們的餐桌,最後被送往堆填區至完全分解,旅程才結束。當中歷時之久、所耗之資源,以至所產生的碳排放,往往遠超想像。
當我們談及某一物件或某一行為的「碳排放」,雖然叫「碳」排放,但所計算的並非只有二氧化碳,還包括其他溫室氣體,例如甲烷、氧化亞氮等。
由於人類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均以二氧化碳佔最多,所以才統稱「碳排放」。
「碳排放當量」是計算「碳排放」的單位。前文提及,「碳排放」其實是計算了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多種溫室氣體,只是由於二氧化碳佔最多,所以才統稱「碳排放」。「碳排放當量」亦是以二氧化碳為基礎。
不同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力各有不同,稱為「全球升溫潛能值」。 二氣化碳的「全球升溫潛能值」定義為「1」,而其他氣體的全球升溫潛能值則是與相同質量的二氧化碳相比而得出。數值愈大,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愈大。
碳排放的計算,其實是包含了多種溫室氣體,再將該氣體的排放量乘以該氣體的全球升溫潛能值而得出。
現時香港主要以堆填方式處理廚餘。廚餘屬於有機物,在堆填區環境下,會慢慢被微生物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
研究指,每公噸有機物的分解過程會產生約400千克碳排放。香港堆填區每日處理逾3,000公噸廚餘,單是分解過程便產生超過1,200公噸碳排放,相當於52,000多株樹木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估計全球2019年浪費約9.31億公噸食物,當中61%來自家庭;26%來自食物供應服務;13%來自零售。因浪費食物而產生的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8%至10%。
大量碳排放導致氣候變化,引發極端天氣,包括:異常熱浪、特大暴雨、超強颱風等,造成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香港亦不能幸免,近年的酷熱天氣日數和熱夜數目屢破記錄;超強颱風更頻密吹襲,造成大量破壞。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是指個人、機構、企業,乃至國家等不同持分者,設法減少和避免碳排放,另方面亦致力抵消自身所產生的碳排放,最終達至相對的「零碳排放」 (Net Zero Emission),以緩減氣候變化。
聯合國在2015年訂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目的是為未來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當中,「目標13:氣候行動」促請全球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聯合國秘書長在2023年7月宣布,「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人類正步入「全球沸騰」時代。
推動「目標13:氣候行動」,落實碳中和,迫在眉睫!
政府於2021年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致力爭取在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即由2005年約四萬公噸的水平,降至2035年近乎二萬公噸,以及最終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
了解《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內容:
了解更多政府的「碳中和」資訊: